时间:2015-09-18
昨日,广东地区两家大型银行内部人士同时对南都记者确认,接到总行通知,暂停发行投向“资金池”模式的超短期理财产品。一位接近监管部门人士向记者证实,银监会此前向各地银监局、各家银行下发通知,要求各家银行清理理财产品资金池,以实现单一理财产品单独核算,并要求实现更多的信息披露。据悉,这一整改被要求在30天内完成,不按期完成的将被罚暂停发行和销售新的理财产品。 数据统计亦显示,10月份以来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锐减,近一周同比降幅超过30%。不过南都记者发现,个别银行依然在发行“资金池”模式的理财产品。“监管部门不是要禁止这类产品,而是要消除银行短期产品不计风险攀比收益的现象,因此上述通知不能理解为禁令,只是规范产品。”上述人士表示。 短期理财产品发行锐减 为了缓解存贷比指标的监管压力,疯狂揽存,大规模发行短期理财产品几乎成为了商业银行上半年冲业绩的“救命稻草”。9月银监会一纸通知要求银行对超短期理财产品整改,而整治的矛头直指投向“资金池”类的超短期理财产品。 一位接近监管部门人士向记者证实,银监会此前向各地银监局、各家银行下发通知,要求各家银行清理理财产品资金池,以实现单一理财产品单独核算,并要求实现更多的信息披露。据悉,这一整改被要求在30天内完成,不按期完成的将被罚暂停发行和销售新的理财产品。 记者获悉,该监管已经从银行总行级别悉数向下传达。广东地区两家大型银行人士对记者证实,总行已向各地分行下发通知,暂停发行投向“资金池”模式的超短期理财产品。而一家总部在华南地区的股份制银行个人银行部人士亦对记者表示,收到监管部门该通知后银行已经进行了自查,但其并未透露该行是否已暂停了该类产品。不过记者从银率网上查询,股份制银行目前仍在发行投向“资金池”类期限在一个月以下的理财产品。 不过理财产品发行数据显示,整改令下发后,10月份以来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锐减。上述个人银行部人士表示,由于监管部门对理财产品监管力度加大,对每个理财计划单独核算,投资组合需单独管理的要求令银行对短期产品的发行趋向谨慎。根据金融界“金融产品研究中心”在报告中指出,上周19家银行发行理财产品的数量为242只,较前一周大幅减少113只,降幅超过30%。上述股份制人士坦承,监管要求向理财产品单独核算、产品和特定投资组合一一对应的模式过渡,但股份制银行和小银行短期内不可能马上转变产品管理的流程。“监管部门亦清楚信息透明化的进程不可能一蹴而就。”该人士称。 “资金池”模式掩盖收益虚高风险 有银行人士表示,“资金池”类产品是银行应对揽存压力规避监管的创新产品,通过高收益率的超短期产品拉存款已经是业内常见现象。去年12月底,某城商行就发了一款用途投向为银行间拆借利率的理财产品,理财期限只有4天,年化收益却超过7%,爆出了当时的“天价”。 一家股份制银行财富管理中心负责人对记者表示,理财产品“资金池”投资模式掩盖了理财产品的投资痕迹,为银行拔高产品收益提供了“掩体”,而实际上某些超短期理财产品,其号称有6%甚至8%的超高收益率,并非源自投资收益,而是银行通过从其他业务收益中“补贴”所得。上述监管部门人士亦对记者表示,“资金池”模式本身是一种产品的创新,它不是风险的源头。但银行将理财资金投向“资金池”的过程,信息披露不充分,投资收益的来源亦不清晰,产品的收益远远超过该产品属性所对应的收益水平。 “监管部门不是要禁止这类产品,而是要消除银行短期产品不计风险攀比收益的现象,因此上述通知不能理解为禁令,只是规范产品。”上文提及的接近监管部门人士表示。“这类产品由股份制银行率先发起,而大银行的创新能力和系统实力较强跟进迅速,到现在不少小银行跟进的时候又面临监管收紧,要改变发行模式同时兼顾揽存压力,可能需要过渡的时间。” 上述股份制银行财富管理中心负责人亦对记者称,揽储压力以及客户需求令“资金池”模式短期理财产品难以完全消失,但银行“贴钱”发理财产品比拼收益的现象会逐渐降温。